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不是淮西集团的。
要知道,朱元璋是淮西人,他打天下靠的也是淮西人,明初名将、元勋大部分都是淮西人。明初封的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全部都是淮西人,而其他侯也大部分是淮西人。
所以,刘伯温虽然出谋划策,对大明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始终得不到朱元璋的更高的赐封。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刘伯温是文官。
历代大一统王朝立国之初,都离不开前线武将的拼死冲杀。尤其是明朝,要从异族手上夺回汉家江山,牺牲是相当巨大的。因此,与武将们在沙场上浴血拼杀夺得的赫赫战功相比,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的刘伯温显得并不耀眼。
我们现在很多人觉得刘伯温很了不起,功劳非常大,其实更多是被野史小说过度吹捧的,让刘伯温达到了赛诸葛的地步。
事实上,刘伯温对于大明立国之功,远远比不上李善长、徐达、汤和、常遇春、朱升、蓝玉等核心人物。比如朱升,正是他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战略,奠定了朱元璋的后发制人的成功。
而与他们相比,刘伯温其实真不算太突出,刘伯温的功劳更多是在大明立国后,在太祖治理天下时展示出来的。
刘基,字伯温,原为元朝一个小地方官,后来被朱元璋拉拢过来,成为明军第一谋臣,助朱元璋最终夺取天下。刘伯温就像汉时张良一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很多重要的决策中,他都能准确判断并起到关键的作用。
但是,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只封了刘伯温一个伯爵封号,而且俸禄还是最低的五百石。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朱元璋是个极为看重乡土的人,所以从他老家跟他打天下的,比如徐达、湯和、常遇春、李善长等,最后都封一等侯,而刘伯温却是个浙东外乡人,这在情分上就差了不少。另外刘伯温料事如神,对一些事的判断往往比朱元璋还要准确,朱元璋本就嫉贤妒能,怎能容得如刘伯温如此强人,所以只有打压了。
中国民间留传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说起这个刘伯温,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此人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却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足足差了两个等级。李善长的年俸为4000石,而刘伯温年俸只有240 石,相差十分悬殊。
为什么李善长能封韩国公,而神机妙算,战功赫赫的刘伯温只是一个小小的诚意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不是淮西集团成员。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他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分别为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第二,刘伯温资格不如李善长。其实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资格肯定不肯。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第三,朱元璋不喜欢别人比自己聪明。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很有可能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更可怕的是,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住,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是皇帝的话,身边有个大臣能力高过你,试问你能安心入眠吗?难道真的不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吗?再说了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
总而言之,刘伯温虽然功劳甚大,但是由于他太过聪明,不是淮西集团,资格也不如李善长等原因,最后只能封个伯爵。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为什么开国之后只是个伯爵,什么陆中亨,什么唐胜宗等名气较小的都是侯爵,就更不说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公爵了,刘伯温的名气和爵位明显不成正比,如果是侯爵也勉强说的过去,什么原因造成刘伯温只是伯爵?
第一,刘伯温不是淮西集团成员,他是浙东集团的代表
看过明史的都应该了解,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就算这二个集团是捏造的,但是皇帝为了平衡朝政,必定也会有意无意让朝廷形成这样的局面。
朱元璋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分别为徐达、汤和、 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 、费聚 、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
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第二、刘伯温资历不如李善长
明朝开国封的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资格肯定不肯。
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第三、刘伯温恃才孤傲
朱元璋虽然是个放牛娃出身,但是个却是一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住,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不管谁是皇帝,都不喜欢身边大臣能力高过自己,总会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那个时候咋办?再说了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
总之,刘伯温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并未达到一定要封公爵的份上,侯爵说的过去,但是只封了一个伯爵,就有些小了,但是这也是性格使然,古代不管什么时候,文臣都是看不起武将的,然而朱元璋却是个武将出身,还是个放牛娃,估计刘伯温也没少表露出鄙视的眼神。
标签: #文安天气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