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
眼看就要过清明节了(4月4日),我不禁想起了唐朝杜牧写得《清明》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后来有人提出了疑问,路上的“行人”指的是什么人呢?“杏花村”指的是一个村子还是酒馆呢?
咱们先看看杜牧写这首诗的背景,当时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正值清明时节,路过金陵杏花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短诗。
清明节上坟烧纸本是祭祀沉重的日子,这首诗和当时的背景相符。
另外当时42岁的杜牧还有另一件伤心事。
相传杜牧是一个多情种子,那还是在10年前,他曾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求婚。
相传有一次杜牧到池州出游,在船上偶遇一妇人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小女孩长得惹人喜爱,杜牧恳求老妇人赐婚。
老妇人说女孩还小,杜牧说我不是现在要娶这个女孩,是等这个女孩长大以后。
杜牧说10年后我将到池州任职,老妇人说,那我就让女儿等你10年。
转眼多年过去了,当杜牧上任池州刺史后,找到了那个老妇人。杜牧见老妇人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儿,一问才知她的女儿已经嫁为人妻,并且生了小孩,老妇人怀里抱的小孩就是她的外孙女。
杜牧见此情景心中十分难过,一下子从巅峰掉到了冰窟。他问老妇人为什么没等自己?老妇人说约定等你10年,你自己算算到现在多少年了?
杜牧低头想了想,原来自己只顾功名利禄,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14年。杜牧无奈只好祝福女孩一家幸福快乐,带着失落的心情告别了女孩。
走在路上,恰好是清明时节,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有感而作《清明》这首诗。
这首诗揉和了杜牧多种心情,有失落有伤悲。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天上下着飘飘洒洒的牛毛细雨,行走在路上的天涯苦旅人,像丢了魂一样心情沉重。
(我)为了避雨,也为了借酒浇愁,于是打听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了指前方的杏花村。
从诗的意思来看,路上的“行人”指的是返乡回老家上坟烧纸的人,也就是路上行走匆匆的人。
假如是当地上坟烧纸的人,杜牧心情不好想避雨借酒浇愁,他会打听这些人哪里有小酒馆,而没有必要去打听牧童,毕竟下雨天还出来放牛的小孩并不多。
牧童对当地哪里有小酒馆并不熟悉,而是懵懵懂懂指了一下前面的杏花村。牧童认为村里肯定有小酒馆,告诉杜牧不妨去村里找一找。
这里的“杏花村”指的是一个村名,并非小酒馆。
牧童一般不喝酒,不知道酒馆的具体位置可以解释通,假如杜牧打听的是本村上坟人或者酒徒,那么肯定知道酒馆的具体位置。
所以我认为牧童遥指的这个地方是个村子。
牧童也许听说过杏花村有酒馆,但是具体在哪根本不知道,所以只是笑而不答。
如果牧童知道具体位置,肯定给杜牧解释一番。不知道具体位置,也只好大概其指了一下远方的杏花村。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见解呢?不妨留言评论。
文/秉烛读春秋
《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
清明一一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在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由于清明节前后通常都会下小雨,所以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后人常用这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前后的下雨情景。断魂:在这里是指心神沮丧,原诗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指那些行人或郊游踏青的人,由于雨丝纷飞,衣衫湿透而狼狈不堪,后人引用一句诗大多按照字面意思,形容客人伤心痛苦到了极点。
《清明》中的“行人”,我想应该是指一些外出扫墓祭祀的人和上些外出踏青的行旅之人。
下面我们先全文欣赏一下这首诗再细细体会体会其中的含义。
《清明》
一一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写清明时节的春雨淅淅沥沥,诗人行走在路上所见的景象。
为什么说诗中的行人指那些外出扫墓和外出踏青的行旅之人呢?我们知道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
《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时节正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的重要春祭节日。
清明节人们外出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至今仍完全保留下来,也列为我国节假日之一。所以杜牧的《清明》也不例外的描写这个时节,人们外出祭祖扫墓的行人,而且清明时节很容易下雨。
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就是这些祭祖扫墓的人行走在春雨中,心情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加上天气阴沉,春雨绵绵,人们想起离世的亲人,心情当然是沉闷不乐的。
但我们从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明清明除了扫墓祭祖的人外,还有一部分行人是踏青郊游的人,因为踏青也是清明节习俗的主题。
清明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广大人们亲近自然、踏青享受春天的欢乐节日。由于中国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说法,有些人在清明前二日已祭扫完毕,而选择清明节这一天外出踏青。而杜牧应该也是这一些人之中的踏青着,走累了,找个酒馆,吃的饭,喝点小酒,休息一下。
至于说杏花村,指的就是杜牧路过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子,与什么酒馆无关。
图片来自网络
野狐试答
题主虾米小亭好,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可谓家喻户晓。我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时回答你的问题,希望对你英文翻译此诗能有点参考价值。
清明是春天六个节气中的第五个,此时,料峭春寒已退,大地草木葱茏,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这正是人们踏青游春的好时机。压抑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地赏游,可原野上一座座坟墓时不时会出现在眼前,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逝去的先人、亲人,于是,游春中增添了祭祀的内容,这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想应该在春秋就有了这个习俗吧,祭祖可以使民风淳朴,历朝必然提倡,符合人情、人性,百姓也是始终乐从。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各种人事活动会更频繁了,行役、商旅、游学等各式各样的人往来于道路之上,这首诗就是杜牧出任池州刺史途经金陵杏花村所作。
清明时节多雨也是自然现象,这更增加了祭祀时悲伤的气氛,但游春却是快乐的,野狐有一首打油诗:“清明无雨才清明,清明有雨更清明。有雨无雨皆清明,我自清明真清明”,我想说的是清明节真是一个哀愁与快乐参半的节日。理解了这些就好理解杜牧的《清明》一诗,那我们就一起研读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是杜牧旅途所见、所历后的感兴之作,也是一副乡村风俗画,当然也抒发了作者洒脱的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赴池州途经金陵的路上,正值清明时节,天空突然下起了雨,而且雨还不小,这个时候行路之人都很狼狈,行人自然有专门上坟祭祀的,也有商旅、游子,更多的怕是踏青游春的闲客吧。
“路上行人欲断魂”,很多人把“断魂”理解为悲痛欲绝,认为这是上坟祭祀时的心情,这是想当然的理解,看看现实中清明上坟祭祀的情况就清楚了,除非所上的是新坟。时间可以消除所有的悲痛,过了三年,甚至十几年的坟,祭祀者会悲痛欲绝吗?怀念追忆是必然的,心生敬畏是可能的,悲痛欲绝就不合常情常理了。野狐认为此处的“断魂”是失魂落魄的意思,具体说就是突然的大雨让行路之人非常狼狈。这种情况和苏轼《定风波 》词前序中所说的情形完全相同。(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借问酒家何处有?”行人在雨中狼狈不堪,而诗人却是洒脱超然,兴致勃勃地找喝酒的地方。这和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异曲同工。很多人将其解释为诗人要借酒消除心中悲愁,显然也是把诗人归作为行人,也是断魂者。这就一错再错了,即使行人中有新逝亲人悲痛不已的特例,杜牧悲愁什么?还要借酒来销,是有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兴中块垒的事,哪里有用自己的酒,銷别人心中伤痛的事。即使杜牧有外放的悲愁,也与此时此景无关呀。
“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牧童,有杏花,一下明朗了许多,春天的气息大增。“遥”非实际距离远,有曲径通幽之妙,道路曲折,树木掩映,酒家就在前面一片杏花的小村中。“杏花村”,牧童没有说,只是用手指了开着杏花的村落,应当不是村庄的名字,也不是酒店的名字,后来这个村因诗而得名未尝不可,很多酒店也因这首诗自号“杏花村”,足见这首诗影响之大。雨中别人狼狈不堪,诗人从容潇洒,不能说苏轼《定风波》中的旷然洒脱是学杜牧,可以说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必然会在合乎事理的前提下抒情,如果事理不通,或者很牵强,那理解必然有问题。人情事理古今相通,揆情度理是理解诗歌必不可少的。理解对了诗中的“断魂”和“问酒家”,就很容易看出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风俗画,抒发了诗人超然洒脱的情怀,不是纯粹的上坟祭祖,满是悲痛伤感的情调。
标签: #防城港天气上思县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