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你走亲戚的顺序是如何排的
谢邀回答。
过春节,你走亲戚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当然先去看望我最爱的父母,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报达吧。接着依次看望我的亲朋和帮助过我的人。再就是在家招待来往的客人。让这个春节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
过了年走亲戚,初一可给自己爸爸兄弟拜年,初二给自己的舅舅拜年,初三给姑姑拜年,初四给妈一个娘姐妹拜年,初五也可以去给自已一块的好朋友的父母拜年!以其类推可拜到十五左右!
说说我小时候吧,我们这里是河南,大年初一,就被妈妈带着去大爷(大伯)家拜年,顺便赚点压岁钱,我们家亲戚都住村里一排,所以从我家走到村头就能没家都拜完年了。
初二跟着爸妈去姥姥家,我妈是三姐妹,初二这天,两个姨都来了,一大家吃顿饭,压岁钱又是赚满满的(吃饭之前去我妈她们姐妹会先去她大爷(大伯)家去送礼。)
初三,初四就开始去姑姑家,姑奶奶家,不留下吃饭的话,一般一天下来能走个两三家,这两天也差不多走完了。
初五,初六,我妈就跟我两个姨一起去我姑姥姥家,她们妗子家,一般这两天也都走完了。
接下来就是我们小孩子写作业准备开学的日子了
说说我老家济南商河那边过年走亲戚的顺序吧,还蛮有讲究的。从初一到初四,基本都是很有规律的。
初一不走亲戚
一般初一是不走亲戚的,就是在自己家族里拜年。这里家族概念还是蛮强的。按照亲疏关系,先是亲叔叔大爷及爷爷奶奶辈的,然后便是堂叔伯,家族里都逛一圈。在我们那里,村里同姓之间不算亲戚。
初二姥姥家
初二一般都去姥姥家拜年,这才是真正走亲戚的开始。只要姥姥家有长辈,这亲戚就是一直走的。如果上了岁数,这一天正好有外甥过来,就选择别的时间去自己姥姥家。
初三姑姑家或是姐姐妹妹家
初三,走得亲戚是家里闺女的婆婆家。也就是姑姑家,或是姐姐妹妹的婆婆家。甭管以前如何,这一天都是客人,姑姑对侄子也是酒席款待的。
初四走娘家
初四,是闺女和女婿走娘家的日子,尤其是刚结婚的,特别讲究,这一天女婿是贵客。闺女回去,一般也要在家族里转一圈拜年。
初五就随自己意愿,随便走了。不管老亲新亲戚,过年都有走一圈的,这就是我老家那边的顺序,不知道有没有相同的。
“亲家之间,保持尊重就好,不必多来往、不必走的太近”你怎么看
有一定的道理!
农村有句老话:亲家见亲家,抱拳一纵呐。过多的话语是没有的,只说些礼貌客套话而已。过深的交往,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儿女亲家成为亲戚,都是儿女有缘成婚结下的。如果双方的亲家来往过勤,必然会使得双方的儿女不知道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依赖老人的方式也无法改变。天下做父母的都疼爱自己的儿女,双方亲家如果经常在一起,婚后的小两口万一出现个小问题,儿媳看不惯公婆,姑爷瞧不上岳父母,婆婆看不惯儿媳妇的懒,丈人瞧不上姑爷的馋等等家庭中常见的问题。当着双方父母的面,自己的父母都偏向自己的孩子,往往小事情会造成大伤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在锅碗瓢盆里发生的。处理好了,是一首幸福交响曲,反之就是人生的悲歌一曲!
村里有一实例。双方亲家住在同一个村,成为亲家后,起初双方的亲家经常在一起吃饭,特别是男方的家长觉得现在娶媳妇这么不容易,为了讨儿媳和亲家的欢喜,三天两头改善生活就叫亲家过来一起吃。好烟好酒好菜招待着,女方的家长好像是理所当然一样,吃了还拿着。男孩子看不惯了,问了一下媳妇,你家怎么不叫我爸妈去吃喝呢?就这一句话,媳妇被丈人丈母娘领回家,亲家三番五次地拖人舍脸才把媳妇叫回来。
这就是走的太近的结果!
“亲家之间,保持尊重就好,不必多来往、不必走的太近”,这句话有道理。
有道是距离产生美,亲家因儿女有缘结为亲家,原来彼此可能还不相识,世交除外,所以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彼此保持尊重,保持距离,每年互相走动一次足够。我们这里就是这样,每年正月男方家长请亲家一家来家里吃顿饭,好酒好菜招待,女方也会请亲家和女婿到家做客,这样亲家一年互相走动一次,大家开开心心,非常好。平时不必要过多来往,这样反而显得更亲热。过去,有的女儿远嫁,亲家之间还从未见过面的都有。
俗话说:“相见易得好,久居难为人。”父母和子女在一起时间久了,都会磕磕碰碰产生一些矛盾,何况是亲家,如果频繁接触来往肯定会产生矛盾的。因为天底下的父母都是偏心于自己的子女,立场不一致,矛盾就不可避免,尤其是小俩口吵架时,双方父母都在现场,处理起来就相当尴尬,有的大人因维护自己的子女,还导致双方父母之间产生意见,最后弄得一团糟。所以亲家少来往,眼不见,心不烦,矛盾自然会少很多。
而对于已婚的子女来说,就要勤跑腿,过时过节应该到双方父母家去看望,带上礼品孝敬老人,平时多打电话联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不知大家有何感想?欢迎评论留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老舅综艺打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