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西安哪里可以看桃花
最近西安的桃花开了,据天气预报,这个周末天气晴朗,非常适合踏青。
西安观赏桃花的地方,这三个比较有名了:
1.“人面桃花”长安桃溪堡
从西安城南出发,过了杜曲约一公里,就进入了风景秀丽的樊川。在樊川前面,潏河的东岸有一个村子叫桃溪堡,因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而闻名。这里风景秀丽,盛产甜桃,春暖花开之时,踏春赏春者依然络绎不绝。
2.长安王莽桃花
西安人都知道长安王莽生产甜桃,每年的3月底,长安区都举行为王莽桃花节,环山路旁万亩桃花盛开,游人如织。今年的桃花节开幕式在3月28日,当天还有桃花诗会。赏花之余,还可以开车进小峪钓鱼,吃农家乐。
3.二龙塔桃花
二龙塔位于秦岭土门峪山顶,建于唐太宗贞观六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传说曾有二恶龙缠斗于此,搅得土门峪、蛟峪山周围鸡犬不宁,后造此塔以镇之。
车停土门峪村委会附近后步行上山,沿途路两边的地里有的种的桃树,有的种的油菜,反正风景美美的。上二龙塔,要经过一个桃园,二龙塔被桃花所围。走进桃园,仿佛置身花海,微风吹过,香气四溢。
《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
眼看就要过清明节了(4月4日),我不禁想起了唐朝杜牧写得《清明》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后来有人提出了疑问,路上的“行人”指的是什么人呢?“杏花村”指的是一个村子还是酒馆呢?
咱们先看看杜牧写这首诗的背景,当时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正值清明时节,路过金陵杏花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短诗。
清明节上坟烧纸本是祭祀沉重的日子,这首诗和当时的背景相符。
另外当时42岁的杜牧还有另一件伤心事。
相传杜牧是一个多情种子,那还是在10年前,他曾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求婚。
相传有一次杜牧到池州出游,在船上偶遇一妇人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小女孩长得惹人喜爱,杜牧恳求老妇人赐婚。
老妇人说女孩还小,杜牧说我不是现在要娶这个女孩,是等这个女孩长大以后。
杜牧说10年后我将到池州任职,老妇人说,那我就让女儿等你10年。
转眼多年过去了,当杜牧上任池州刺史后,找到了那个老妇人。杜牧见老妇人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儿,一问才知她的女儿已经嫁为人妻,并且生了小孩,老妇人怀里抱的小孩就是她的外孙女。
杜牧见此情景心中十分难过,一下子从巅峰掉到了冰窟。他问老妇人为什么没等自己?老妇人说约定等你10年,你自己算算到现在多少年了?
杜牧低头想了想,原来自己只顾功名利禄,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14年。杜牧无奈只好祝福女孩一家幸福快乐,带着失落的心情告别了女孩。
走在路上,恰好是清明时节,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有感而作《清明》这首诗。
这首诗揉和了杜牧多种心情,有失落有伤悲。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天上下着飘飘洒洒的牛毛细雨,行走在路上的天涯苦旅人,像丢了魂一样心情沉重。
(我)为了避雨,也为了借酒浇愁,于是打听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了指前方的杏花村。
从诗的意思来看,路上的“行人”指的是返乡回老家上坟烧纸的人,也就是路上行走匆匆的人。
假如是当地上坟烧纸的人,杜牧心情不好想避雨借酒浇愁,他会打听这些人哪里有小酒馆,而没有必要去打听牧童,毕竟下雨天还出来放牛的小孩并不多。
牧童对当地哪里有小酒馆并不熟悉,而是懵懵懂懂指了一下前面的杏花村。牧童认为村里肯定有小酒馆,告诉杜牧不妨去村里找一找。
这里的“杏花村”指的是一个村名,并非小酒馆。
牧童一般不喝酒,不知道酒馆的具体位置可以解释通,假如杜牧打听的是本村上坟人或者酒徒,那么肯定知道酒馆的具体位置。
所以我认为牧童遥指的这个地方是个村子。
牧童也许听说过杏花村有酒馆,但是具体在哪根本不知道,所以只是笑而不答。
如果牧童知道具体位置,肯定给杜牧解释一番。不知道具体位置,也只好大概其指了一下远方的杏花村。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见解呢?不妨留言评论。
文/秉烛读春秋
《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
清明一一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在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由于清明节前后通常都会下小雨,所以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后人常用这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前后的下雨情景。断魂:在这里是指心神沮丧,原诗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指那些行人或郊游踏青的人,由于雨丝纷飞,衣衫湿透而狼狈不堪,后人引用一句诗大多按照字面意思,形容客人伤心痛苦到了极点。
野狐试答
题主虾米小亭好,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可谓家喻户晓。我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时回答你的问题,希望对你英文翻译此诗能有点参考价值。
一 清明节
清明是春天六个节气中的第五个,此时,料峭春寒已退,大地草木葱茏,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这正是人们踏青游春的好时机。压抑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地赏游,可原野上一座座坟墓时不时会出现在眼前,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逝去的先人、亲人,于是,游春中增添了祭祀的内容,这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想应该在春秋就有了这个习俗吧,祭祖可以使民风淳朴,历朝必然提倡,符合人情、人性,百姓也是始终乐从。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各种人事活动会更频繁了,行役、商旅、游学等各式各样的人往来于道路之上,这首诗就是杜牧出任池州刺史途经金陵杏花村所作。
清明时节多雨也是自然现象,这更增加了祭祀时悲伤的气氛,但游春却是快乐的,野狐有一首打油诗:“清明无雨才清明,清明有雨更清明。有雨无雨皆清明,我自清明真清明”,我想说的是清明节真是一个哀愁与快乐参半的节日。理解了这些就好理解杜牧的《清明》一诗,那我们就一起研读一下这首诗。
二 《清明》解读
这首诗是杜牧旅途所见、所历后的感兴之作,也是一副乡村风俗画,当然也抒发了作者洒脱的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赴池州途经金陵的路上,正值清明时节,天空突然下起了雨,而且雨还不小,这个时候行路之人都很狼狈,行人自然有专门上坟祭祀的,也有商旅、游子,更多的怕是踏青游春的闲客吧。
“路上行人欲断魂”,很多人把“断魂”理解为悲痛欲绝,认为这是上坟祭祀时的心情,这是想当然的理解,看看现实中清明上坟祭祀的情况就清楚了,除非所上的是新坟。时间可以消除所有的悲痛,过了三年,甚至十几年的坟,祭祀者会悲痛欲绝吗?怀念追忆是必然的,心生敬畏是可能的,悲痛欲绝就不合常情常理了。野狐认为此处的“断魂”是失魂落魄的意思,具体说就是突然的大雨让行路之人非常狼狈。这种情况和苏轼《定风波 》词前序中所说的情形完全相同。(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借问酒家何处有?”行人在雨中狼狈不堪,而诗人却是洒脱超然,兴致勃勃地找喝酒的地方。这和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异曲同工。很多人将其解释为诗人要借酒消除心中悲愁,显然也是把诗人归作为行人,也是断魂者。这就一错再错了,即使行人中有新逝亲人悲痛不已的特例,杜牧悲愁什么?还要借酒来销,是有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兴中块垒的事,哪里有用自己的酒,銷别人心中伤痛的事。即使杜牧有外放的悲愁,也与此时此景无关呀。
“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牧童,有杏花,一下明朗了许多,春天的气息大增。“遥”非实际距离远,有曲径通幽之妙,道路曲折,树木掩映,酒家就在前面一片杏花的小村中。“杏花村”,牧童没有说,只是用手指了开着杏花的村落,应当不是村庄的名字,也不是酒店的名字,后来这个村因诗而得名未尝不可,很多酒店也因这首诗自号“杏花村”,足见这首诗影响之大。雨中别人狼狈不堪,诗人从容潇洒,不能说苏轼《定风波》中的旷然洒脱是学杜牧,可以说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三总结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必然会在合乎事理的前提下抒情,如果事理不通,或者很牵强,那理解必然有问题。人情事理古今相通,揆情度理是理解诗歌必不可少的。理解对了诗中的“断魂”和“问酒家”,就很容易看出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风俗画,抒发了诗人超然洒脱的情怀,不是纯粹的上坟祭祖,满是悲痛伤感的情调。
标签: #樊川镇天气